目前的研究报道完全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排除与原发肿瘤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第二原发肿瘤,晚期复发(大于5年)的概率为3%-10%。
然而,即使两种肿瘤病理学标本多可获取时,基于组织学特点区分第二原发性肺癌与原发肿瘤复发很困难。因此,前期报道肿瘤复发的频率并不准确。
鉴于此,来自日本的Kondo教授等在近期的ATS杂志上报道了一例基于基因分析确诊的肺腺癌晚期复发病例。
42岁,女性,14年前接受根治性肺癌切除术,胸部X线检查异常。以前的肿瘤病理证实为右上叶I期腺癌。术后14年每年体检未见异常,正常工作。
然而,今年胸部X线检查和CT(图1)发现右侧胸膜增厚,且同一部位氟代-脱氧葡萄糖摄取增加。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至20.5ng/mL。予以手术活检进一步明确为新发肿瘤还是复发。
图1.胸部X线检查(A)和CT(B)发现右胸顶胸膜增厚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发现存在恶性胸腔积液和右侧增厚壁层胸膜存在小结节。组织学诊断为肺癌壁层胸膜播散与初始肺癌一致。临床特征支持肺癌复发同侧胸膜转移。
研究者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8-22的基因突变分析。原发灶和复发肿瘤均存在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缺失(图2A)。
图2.聚合酶链反应后电泳图(A);PCR产物进行基因检测,原发肿瘤和复发病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19缺失相同(B)
此外,EGFR突变的序列相同(E-A;图2B)。因此,根据EGFR突变诊断为肺癌复发。
术后4个月予以化疗(培美曲塞+铂类),此后,血清癌胚抗原水平降低,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超过1年。
该病例报道了一例肺癌患者在长时间无病生存后(14年)出现原发肿瘤复发。病理诊断为I期腺癌,随后患者定期体检。术后14年患者一直未见复发。
通常认为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5年就足够了。最近的研究报道肺癌外科治疗后无病生存时间大于5年的患者预后良好,该病例表明术后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甚至是Ⅰ期肺癌。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该病例报道展示了对于肺癌术后患者新生的占位,如何判断是不同类型的第二原发肿瘤还是首次原发肿瘤的复发。当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难以做到,或许可以考虑基因分析技术。
编辑: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