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亮点
患者,肺腺癌,ALK突变阳性
一线治疗使用克唑替尼,治疗17个月后出现脑膜转移
疾病进展后,改用阿来替尼,至今17个月,疾病稳定
病例详情
一、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46岁,浙江台州人。
年02月13日首诊,主诉:腰背部疼痛3月。无肿瘤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查体:ECOGPS2分,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
二、辅助检查
本院胸腹部增强CT:1、右肺下叶占位,恶性肿瘤首先考虑,右侧胸腔少量积液;2、右锁骨上见小淋巴结;3、肝脏多发占位,转移性肿瘤考虑;4、右肾上腺增粗,转移瘤不能排除;5、双肾多发占位,转移性肿瘤首先考虑;6、胸腰椎多发成骨性改变,骨转移瘤首先考虑。
胸腹部CT影像(-2-14)
本院颅脑增强MRI:未见明显异常。
支气管镜所见:右肺下叶:管腔狭窄,黏膜浸润样改变,表面粗糙,累及中间支气管及中叶开口,咬检。(右肺下叶)病理:(右肺下叶)低分化非小细胞癌(倾向腺癌)。IHC:CK(+)、NapsinA(+)、TTF1(+)、ALK(D5F3)(+)。
支气管镜(-2-15)
分子检测:EGFR基因(ARMS)未检测到突变。
右肝肿块穿刺病理:腺癌。IHC:ALK(D5F3)(+)、ALK-NC(-)、NapsinA(+)、TTF1(+)、CK7(+)、SP-A(+)。
骨ECT影像(-2-16):全身多处骨代谢活跃,提示广泛骨转移。可见颅骨、胸骨、全身肋骨、肩胛骨、颈胸腰椎椎体、骨盆多处、四肢长骨等有多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放射性浓聚影。双肾显影。
三、治疗方案
患者诊断:cT3N3M1b,IV期;ALK(+)。
-02-19起予“克唑替尼mgbid”口服行靶向治疗。
CT复查(-03-16VS-2-14):1、右下肺占位灶,较前缩小;2、肝脏多发占位,较前减小;3、右肾上腺增粗,较前减小;4、双肾多发占位,较前减小;5、胸腰椎多发成骨性改变,较前大致相仿。疗效评价PR。
克唑替尼治疗1月后复查
-07-04(克唑治疗后17月)因“轻微头晕1周”就诊。
-07-05颅脑增强MRI:未见明显异常。胸腹部CT示疾病稳定。
血CEA从4.2ng/ml升高至18ng/ml。
-07-07本院PET-CT:1、右肺下叶支气管腔狭窄,远端肺组织实变影,FDG代谢无明显增高,右肺下叶恶性肿瘤治疗后改变伴肺不张;右侧胸膜不规则增厚,FDG代谢不高,考虑治疗后改变;全身多处骨质密度增高,部分FDG代谢增高,考虑全身多发骨转移;2、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FDG代谢无明显增高,肝右叶包膜下低密度结节考虑转移灶治疗后改变;3、双侧锁骨上及腹膜后小淋巴结,FDG代谢不高,考虑炎性淋巴结。
-07-06行“腰椎穿刺术”,引流脑脊液送检细胞学。-07-07脑脊液病理:(脑脊液)找到少量(腺)癌细胞,考虑脑膜转移。
四、疾病进展后治疗方案
二代ALK抑制剂未上市,-07-11予第1周期PC方案化疗,具体:培美曲塞mgd1+卡铂mgd1静滴”化疗,化疗后恶心呕吐明显。
-07-26起予“阿来替尼mgbidpo”行靶向治疗,后因患者无法耐受改为“阿来替尼mgbidpo”。
-08-23(二线靶向治疗后1月)“脑脊液”:找到少量恶性肿瘤(腺癌)细胞。并予甲氨蝶呤15mg鞘内化疗。主诉头晕仍存在。
-09-18(二线靶向治疗后2月)“脑脊液”:少量散在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未见明确恶性肿瘤依据(脑脊液清除)。主诉无明显头晕。
患者继续服用阿来替尼至今(17个月),期间复查示疾病稳定。
病史小结
1、如何提高脑膜转移的确诊率?
必须检查三个常规项目:神经系统的体检;脑、脊髓的增强MRI;脑脊液的检查
用新颖的检测方法检测脑脊液,提高恶性肿瘤细胞检出率:如TM-iFISH方法;CellSeaech法
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对脑脊液进行相应的分子检测,有助于脑膜转移的确诊:CSFcfDNA;CSFCTC
2、阿来替尼对脑膜转移患者的疗效?
4%的ALK+NSCLC患者发生软脑膜转移(LM),预后极差。患者很少被纳入临床试验中,临床处理手段有限
一代ALKTKI很难透过血脑屏障
与克唑替尼和ceritinib不同,阿来替尼不是P-gp的底物,因此,具有较高的脑血-血浆比
给予14C-阿来替尼后,不同部位的放射活性浓度
互动讨论
邬麟教授:国外影像学检查脑膜转移的阳性率可达到50%~70%,CSF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可达到50%,然而国内无论是影像学检查还是细胞学检查,脑膜转移检出率相对较低,以致于有明显症状的脑膜转移患者,迟迟无法出具诊断,不知这方面大家是否有什么较好的办法或建议。
范云教授:脑膜转移首先需要从患者的症状疾病史中作出判断,再进行脑脊液的检查,如果脑脊液无法检出癌细胞,则进行脑脊液分子学的检测,若有EGFR或ALK阳性突变,则几乎可以判定患者为脑膜转移。对于脑膜转移患者鞘内注射的疗效问题,目前文献都是回顾性研究,具体疗效还有待考证,如果可以使用靶向药物,则无需鞘内注射,如果驱动基因为野生型的患者,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则可以尝试。
周彩存教授:患者驱动基因阳性,有脑膜转移,毫无疑问靶向治疗是首选。但靶向药物的治疗剂量不是常规剂量,如奥希替尼常规剂量是80mgbid,脑转移患者需加倍到mgbid;阿来替尼常规剂量是mgbid,脑转移患者需加倍到mgbid。这是因为部分脑转移患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需要高药物浓度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辅助其他抗肿瘤药物,如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帮助患者减轻颅内高压。一般很少行放疗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
本文为病例讲课节选
点击下方观看完整讲课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TalkMEDONCO所有。其他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合作联系邮箱:medical_live
talkmed.寒假白癜风治疗以治疗白癜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