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晚期肺癌 > 肺癌预防 > 先进报道为医学影像诊断寻找智能双眼

先进报道为医学影像诊断寻找智能双眼

发布时间:2024/12/15 11:49:12   点击数:
<

上海市医务工会面对着电脑里一张张黑白胶片,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博士后、助理研究员朱琳,正在聚精会神地专心“读片”,不断在细微之处寻找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蛛丝马迹,分析这些异常如何形成,并出具临床诊断报告。一帧帧无声影像直接影响着临床诊疗、手术治疗的决策,有时候牵扯着患者的喜忧,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只有不断精进专业技术水平与影像检查质量,才能对患者负责。

上海市巾帼创新未来之星

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朱琳

为了用好影像这个诊断“武器”,朱琳长期致力于肺癌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胸部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影像学研究。她赴国外读博完成临床多中心肺部MRI(磁共振成像)筛查研究,回国后继续进行肺部疾病精准微观形态学研究、MRI肺部应用技术及新型纳米造影剂的开发,对胸部肿瘤尤其是肺癌的早诊断、早筛查做了大量临床和科研工作,努力通过影像诊断新技术的开发和临床推广,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AI技术赋能

让影像诊断更精准

“一天要看至个病例的CT,若按八小时工作制换算,4分钟要看完一个病人,同时还要写完报告,这还是在不吃不喝不休息的状态下。通常工作时间远超八小时,周末有门诊时也要上班。”朱琳描述着医学影像科医生的日常,病人的CT图像并不是只有一幅,而是分很多序列。“单单一个肺窗序列图像就有至张图像,一般还要再检查纵隔窗和骨窗,工作量非常大。医院有很多疑难杂症患者是从全国各地投奔过来的,情况更为复杂。”

影像技术就像是临床医生的第二双“眼睛”,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面对数量大、要求高的影像诊断鉴别,近年来朱琳一直探索研究,如何在医工交叉的时代背景下借助AI人工智能技术为诊断医师赋能,解决影响传统影像诊断正确率的难点,为医生增加一双智能“慧眼”。她在硕、博、博士后期间,专注于肺癌成像、肺部疾病微观影像学分析、癌症关键基因检测及机制研究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9篇SCI论文,主持2项国家级项目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卫健委青年人才项目。

朱琳举例,肺部恶性肿瘤尤其是肺腺癌,在肺癌中发生率最高,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易转移,往往临床上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因此,早期更加精准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对于肺癌诊断及预后非常必要。“通过人工智能AI辅助能观察到一些微观层面上的病灶早期改变,这些都是以前肉眼识别不了的恶性特征,这些微观特征在肺腺癌早期能更好地起到提示作用。”她说,AI还可以更直观、可视化地显示差异,即便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也能一目了然。

“不仅可以帮助发现早期癌症,更重要的是AI能支持大量的数据挖掘研究。例如,依托AI算法开展肺腺癌不同临床亚型的研究,对患者的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与患者病灶血供的异质性、生存时间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估等。”朱琳还提到,如今临床开发了很多新药,通过AI进行病灶及脏器的微观形态学检测,将更有利于评估患者长期用药后病灶及相关脏器的某些细微改变,或许将来有可能发现一些以往被忽略的药物副作用表现。“做这方面的研究挺有意义的,不过难度也挺大的。”

传承恩师品格

深耕影像研究

朱琳高考时成绩不错,专业可选性很多。父母觉得女孩子当个医生挺好的,建议她志愿填报东南大学医学院。朱琳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学校的影像学科很强,就报考了这个方向。虽然影像科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地看片子、写报告,是站在幕后的一群人,相比于临床内外科医生直接与病人接触,做医生的存在感稍微弱了一些。但是朱琳觉得,“很庆幸,自己喜欢,没有选错”。

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身边工作伙伴中有这么多硕士和博士,好厉害啊”,朱琳由衷感叹,果断报考了第二军医大学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方向研究生,师从于红教授。硕士毕业后,医院接受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此后仍想进一步提升自己,于是又申请了德国海德堡大学临床放射学专业博士,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读博的资格。

“一面是出国读博继续深造的梦想,一面是要跟四岁的女儿离别三四年的不舍,当时很纠结。”朱琳回忆,自从生完孩子后,要么在读书,要么在规培,一直处于很忙的状态。“经常我出门时女儿还在睡觉,晚上忙完回家她已经睡了。出国就会错过更多她的成长阶段。也许等我有空了,女儿就没那么需要我了。”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朱琳决定带着女儿去留学,也很幸运地帮女儿申请到她所就读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工作日我们各自读书,一到周末就带女儿到周边爬山游玩,留下了一段甜蜜的回忆。我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会带女儿回国,先生也会经常飞到德国团聚。”朱琳说,现在很多医学生是本硕博连读,八年完成所有学业。“而我多花了一些时间、多绕了一些路。回过头看,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更坚定了做胸部放射诊断研究的想法。作为女性医疗工作者和科学研究人员,也一步步学着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兼顾家庭与事业。”

回顾这些年的求学路,朱琳觉得,医院放射科主任于红,既是她医学征途中的灯塔,引领她穿梭于影像科学的深海,又是雕塑她灵魂的艺术家,培养她对医师职业精神的崇敬。当年作为新晋硕士研究生,她曾自告奋勇地帮于教授编著的一本影像学教材收集经典案例。一个周末午后,当她得意扬扬地交上自己的“成果”后,于教授什么也没说,只是叫她坐到身旁。“于教授示范的手指仿佛有魔力一般,轻轻调整着设备和参数,相同的病例图像展现出我从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朱琳说,教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极大的细致与耐心,带着她穿梭于层层图像之中,抽丝剥茧,探寻真相。“这让我内心既有些惭愧又受到震动,更获得医学人文启蒙——远超医学技术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如今,朱琳也在团队中担负起带教的责任,秉承于红教授一贯风格,在言传身教中让年轻学生以精准的目光和温柔的心去诊疗每一个生命。

联合多学科攻关

解密肺部迷宫

“如今很多课题光靠临床医生很难完成,需要有工科、材料学科背景的人才一起加入,组成复合型的团队探索更前沿的方向。”朱琳介绍,在她主持的课题里,国自然青年项目和博士后境外引进项目的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辅助的精准影像诊断研究,需要一些工学教授及团队参与进来,也会培养具备医工交叉思维的研究生。

针对肺部常见疾病如肺结节、肺癌、肺部感染等的筛查多数采用CT,近年来肺部CT筛查规模加大,小结节患者的CT量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更多辐射风险的担忧。朱琳表示,她和团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qutuangou.com/jbyf/921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