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首届“全国名中医”,“桂派中医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乳腺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两次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乳腺病学术发展杰出贡献奖”。擅长乳腺良恶性肿瘤尤其是三阴、双阴性乳腺癌,乳腺炎性疾病尤其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及乳腺增生性疾病、疑难病症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患者,张某,时年47岁。初诊时间:年11月25日。
01主诉:右乳癌术后3年,发现肝内占位1个月。
病史:患者于年9月因右乳癌在我院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T3N1M0),ER、PR均阴性,HER-2(+++),腋淋巴结见癌转移(5/16),术后完成放化疗(6周期TAC方案化疗、30次局部放疗),无内分泌治疗。年10月初复查,肝脏B超及上腹部CT:肝脏多发转移灶。以后病情迅速恶化,全身情况差,故来诊。
02症见:面目发黄,胁痛腹胀,纳少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查体:恶病质,面目发黄,腹水征(+)。03西医诊断:右乳癌术后肝转移中医诊断:乳岩证型:湿热内蕴治法:清热利湿,养肝健脾,抗癌解毒方药:茵陈蒿汤合六君子汤加减:绵茵陈30g,山栀子15g,大黄(后下)10g,党参15g,云茯苓15g,白术15g,怀山药15g,延胡索15g,蛇舌草30g,徐长卿30g,莪术15g,鸡血藤30g。7剂,日一剂,水煎二次,日服二次。04二诊:年12月2日
症见:无呕吐,胃纳、腹胀好转,大便调,仍有面目发黄,胁痛,小便黄。舌暗红,苔薄黄略腻,脉弦细。
查体同前。
方药: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4剂。
2周后电话随访,诉诸症减轻。
05肝脏为乳腺癌的常见转移器官,病人首期治疗时大多采用了放、化疗,这使病人各脏器、骨髓功能不同程度损伤。中医学认为,肝转移癌的病因病机为正气虚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水湿痰凝而致,属正虚邪实。《灵枢》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临床常表现腹胀、腹水、食少纳呆、恶心,甚则出现恶液质状态,一般中位生存期只有6个月。目前治疗肝转移癌的方法有介入治疗、口服中药、化疗等,疗效不一。《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之不去,传舍于胃肠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这段论述,较全面的阐述了肿瘤由局部向远处转移的过程。转移主要有先天不足、起居不节、饮食因素、感受外邪及情志因素等几个方面,在对上述因素分别论述的同时,多数医家也认识到本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机体阴阳失调,正气虚弱,湿热、火毒、淤滞属病之标,脾虚、肾亏、正气不足乃病之本,两者互为因果,因虚而致积,因积而益虚,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发生转移性癌灶的几率并不均等,有的易于成为转移癌的受累器官,如肝、肺,有的却罕有发生转移癌者,如心、脾。究其原因,应从脏腑的不同生理特性来进行分析。肝脏“体阴而用阳”,肝为“血之府库”,具有“藏血”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云:“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释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血藏于肝,肝内血行必缓,血行缓则有利于癌毒“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这是转移癌灶易发生于肝的重要原因。中医学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茵陈蒿汤方中绵茵陈、山栀子、大黄清热利湿,以减轻其面黄、胁痛等。林老认为正气不足为发病之本,湿热火毒、痰毒瘀血为病之标,两者互为因果,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扶正驱邪。正气亏虚,首当责之脾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所藏之处,故扶正尤当重脾肾。方中党参、云茯苓、白术、怀山药健脾补肾。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重用蛇舌草、徐长卿、莪术、鸡血藤以抗癌解毒。上药合用,使得正气得固,驱邪外出,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远期生存率。同时我们要积极发挥祖国医学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特点,利用中药优势防治乳腺癌的转移。加强多学科在这一方面的合作,争取制定较完善的治疗方案,防治乳腺癌的肝转移,加大研究样本在扩大样本的基础上证实中医药在“人瘤共存”方面的独特疗效。(本案编写:郭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