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张爱玲
正如张爱玲所言,人的一生,要想与另一个人生死不离的话,那是不可能的。
可在有限的年华里,与所爱之人一同活在当下,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就如同那对世人皆知的“模范夫妻”一样,在死别未来临之前,过着没有分离的生活。
这对夫妻便是杨绛与钱钟书。
他们都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世人眼中最有才的“狂人霸女”。
一个狂傲,一个霸气,妥妥的天作之合。
霸气不娇柔的她曾读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狂傲却宠妻的他听闻后,立即答道:“我也一样。”
他们之间的爱情,便是如此细水流长,胜却人间无数。
一
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
钱家乃教育世家,祖辈上下皆是温文尔雅博学之人。
可到了钱钟书这一辈却不是如此了。
此话并不是说钱钟书非博学者,而是这位,有点狂。
不是“无能狂怒”的那类狂,而是“才华横溢”的高级狂!
他曾放言:“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知妄人。”
只不过,钱钟书本人可是还没二十就已经开“狂”了。
年,19岁的钱钟书在数学只有15分的情况下考入了清华大学。
大多数人一听,都会觉得莫名其妙,是这清华出了bug?还是钱钟书本人有特长?
答案当然是后者,钱钟书虽说数学仅有15分,可他的总分却在录取的名男生中位列第57。
当时时任校长的罗家伦以“国文特优,英文满分”将其破格录取。
这便是他货真价实的特长、实力。
可纵使钱钟书在文科方面占优势,家里人对他的看法仍是:最为稚钝。
在钱家人看来,钱钟书拿起书本来,啥事都不入他眼,他也不会去计较任何事。
可若放下书本,那张嘴便跟开挂似得,吐槽起来没完没了且说的话句句扎心。
在现今,钱钟书的一些读者还称他为“毒舌狂人”。
至于有多毒,有多狂,那便不得不提他在清华的二三事。
二
在钱钟书刚进清华时,他便宣称自己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就这么一句话,让那时的广大清华学子们都记住了他这号人物。
更让全体清华师生佩服的是,这位狂人特别“能”。
上课时间,他能够一边听讲一边看课外书或者随意在书本乱画。
到了考试时,年级榜首依旧还是他,且屡次破清华超等记录。
而到了没有课的时候,钱钟书便跑去图书馆待着,一拿起书来就把自己在图书馆拿的是公共图书的事给忘了。
提起笔,对着图书馆的书一画,画完还要加评语,仿佛拿的是自己出钱买的书一样。
然而,他这番作为却没有遭到学校管理人员的批评,反而是获得了“清华之龙”的雅称。
由于钱钟书所涉略的文学作品很多,有些老师还会把他当做“顾问”,偶尔让他代替上课。
许是钱钟书的“腹”有了太多诗书文学知识,当一些教授来咨询他或者和他聊天时,都会被怼上一两句。
有一次,身为老师的吴宓问钱钟书:“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样?”
钱钟书一听,完全不给面子地回道:“不怎么样!您讲的我都知道,希望您以后讲些新的东西。”
吴宓听到这话,倒也不生气,反而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面对老师,钱钟书敢言;面对校长,他依旧敢言,更敢狂。
临近毕业时,罗家伦建议钱钟书留校攻读硕士学位。
可钱钟书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扬言:“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导师!”
此狂傲性子,何人能敌?
待他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那毒舌能力就更上一层楼了。
文坛里许多颇有盛名的知识分子无一不被钱钟书吐槽过。
对于书法家叶公超,钱钟书评价:太懒。
对于自家老师兼文学家吴宓,他说:太笨。
甚至于大文豪鲁迅,他都曾评价道:“只适合写短篇小说。”
此毒舌能力,谁能与之匹敌?
可以说,整个文学界的人,大多都被钱钟书点评“嫌弃”过。
除了一个人,钱钟书从不敢批,更不敢狂。
那人便是他的贤妻——杨绛。
三
一提起杨绛,许多人脑海中跳出的字眼便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可若仅仅只是贤德,有才的话,怎可能得以牢牢抓住钱钟书的心?
杨绛的优秀,可不单单如此。
她虽贤惠,可也同钱钟书一样,敢说敢做。
年7月17日,原名为杨季康的杨绛也于江苏无锡出生。
图杨绛在母亲怀里
杨家是开明的家庭,杨父杨荫杭曾留过学,满肚子洋墨水,性格大大咧咧,特爱逗家中孩子玩。
身为家中老四的杨绛便经常和自家父亲言语相斗。
杨荫杭深知女儿是书虫,一日无书不成,可却还是经常逗问杨绛:“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对此,杨绛的回答是:“一星期都白活了!”
在那个年代,儿女对待父母都是要讲孝义的,不能太叛逆,说话也不能太无礼。
可杨绛在与父亲交谈时,却是从不拘束,有啥说啥。
当然,对于自家姐妹,她更是不客气,在与三姐聊天时,还让她喊自己“季康官”。
而离开家,去到学校后的杨绛则活脱脱成了一个孩子王,霸气狂傲。
读小学时,她就是老师眼中的“小魔鬼”,经常当面顶撞老师。
可这小魔鬼却也是老师们心中的“大零”,即darling,心爱的人。
毕竟,杨绛虽然爱闹,但成绩可是一等一的好,曾经连续两次跳级。
图
年,东吴大学女子篮球队合影,前排左一为杨绛
此外,她还是同学们眼中的“小英雄”。
谁有难,杨绛必会相助。
不过,若是同学中有人形成帮派,各抱团体的话,杨绛则会谁都不帮,哪派都不站,从孩子王变成独行侠。
而随着年纪渐长,这位霸气小女侠便出落成了才高八斗的大家闺秀,追求者数不胜数。
但敢言如她,面对满大街的求爱者,杨绛从来不多看一眼。
当初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追求她时,她还扬言,若是两人的朋友之情是以交往为目的的话,那这友情不要也罢,就此绝交都行。
一句话气得费孝通无言以对。
不过,在那众多的追求者里,有一位恰好就入了杨绛的眼,还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杨绛的心。
那人自然就是钱钟书。
当钱钟书遇上杨绛,一身狂傲消失殆尽,只剩下满满的宠爱。
图
杨绛与好友蒋恩钿年摄于清华大学大礼堂前草坪
四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与钱钟书亲近的人都认为他本人长得很“憨”。
可当杨绛与钱钟书初次见面时,却觉得: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别人都说“憨”,她却觉得“蔚然而深秀”。
如此天差地别的评价,着实是耐人寻味。
反之,在对待杨绛时,钱钟书的态度也显然与往常不一样。
对他人,钱钟书一向是毒舌在线;可若是眼前人换成了杨绛,那他便是连话都说不流畅。
而自第一次见面后,钱钟书很快又给杨绛写信约第二次见面。
这是第一次钱钟书主动对一个人如此上心,也是最后一次。
在约到杨绛后,他第一句话便是:“我没有订婚。”
一见面开口便是澄清清华园内所传“钱钟书已订婚”的谣言,言下之意,杨绛不会不懂。
对此,杨绛紧张地答道:“我也没有男朋友。”
你尚未成家,我也仍是单身,此对话的内涵,显然可见。
自那后,两人便开始了频繁的书信交流,几乎是一天一封。
后来钱钟书回家了,两人便成了异地恋,他就更是天天写信以缓解相思之情。
据说,钱钟书还把书信落款写成“奏章”,以示“禀明圣上”。
或许,在他心中,杨绛便是如皇帝一般级别的人物,让他尊敬,崇拜,喜爱。
殊不知,在杨绛心中,他也是那般高大的人物。
五
年,钱钟书获得赴英国的公费留学资格,而杨绛却尚未毕业。
为了照顾钱钟书的日常起居,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选择与他结婚并一同去英国。
在杨绛看来,钱钟书“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侍候他”。
如此不让人省心,杨绛怎舍得让钱钟书一人在异国生活。
于是,两人便在苏州举行了婚礼。
对于众多女性来说,婚礼是一生的梦想,是浪漫的,隆重的。
可杨绛却把这“梦想”拿来自我吐槽了。
她曾在晚年说过:“《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能拿自己的婚礼开玩笑的人,除了杨绛,估计再无第二人。
婚后没几天,两人便启程去了英国。
国外的生活显然不如国内,没有亲人在旁,也没有熟友陪伴,凡事只能他们互相依靠。
可杨绛为了能让钱钟书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却自愿从大小姐变成“灶下婢”。
家中大小事务,样样都是她操持。
她的父母听说后还很不悦,说:“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闺女,竟做了老钱家的老妈子。”
但杨绛本人对此却无一句怨言,钱钟书过得舒畅才是她心中的头等大事。
她说:“我一生都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个任务非常艰巨,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
当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到了极点,那么人生的意义便成了对方。
杨绛是如此,钱钟书亦是如此。
六
诗人辛迪曾说:钱钟书有“誉妻癖”。
此话并不假。
当初杨绛父母的不悦只是因为觉得自家女儿在钱家只有干活,没有享福,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方面的。
为了钱钟书,杨绛可以放弃学业,与他一同奔赴异国。
那么,为了杨绛,钱钟书也可以一改往日的少爷做派,主动接受杨绛所操持的事务。
在异国待久了,自然会产生乡愁,杨绛也不例外。
而钱钟书为了让杨绛能轻松开心一点,悄咪咪地把早餐给承包了。
平日里的他,都是笨手笨脚只会捣乱的,既不会系蝴蝶结,也不会划火柴。
就连左右手,钱钟书有时都会分不清。
可就是这样没有生活常识的他,成功地为杨绛做了一顿早餐。
当时,杨绛还开心地评价:“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此后几十年里,家中的早饭都是钱钟书所做。
只不过,这做饭点火之事,还是由杨绛来。
直到62岁,钱钟书才学会划火柴点火。
期间,他们二人都是相互协助,相互依靠而活。
钱钟书做饭,杨绛为他点火;钱钟书学习,杨绛便为他扫除一切干扰项。
而当杨绛不便时,钱钟书便会放下一切事务,专心当她一人的守护者。
图一家合影
七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
年,杨绛怀孕住院时,钱钟书一人在家。
为了让怀孕的妻子少操点心,他本想表现得独立一点。
然而,他越想做好事情,就做得越错。
医院看望杨绛时,钱钟书都得认一次错。
不是打翻了墨水瓶,就是搞坏了房东的桌布,再不然就是把台灯砸了,还弄坏门轴。
对此,杨绛从来都是一句:“不要紧。”
“把墨水打翻了弄脏桌布。”——“不要紧,我会洗。”
“把台灯给砸了。”——“不要紧,再去买。”
“把门轴弄坏了。”——“不要紧,我会修。”
一句句“不要紧”,是对钱钟书的包容,也是对他的宠爱。
待杨绛生下女儿钱瑗后,钱钟书便亲自跑来接妻女回家。
在杨绛坐月子期间,钱钟书还常常为她熬汤补身体,这番举止惹得杨绛笑道:“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然而,钱家的“大阿官”可不只会伺候妻子,还会为妻子打架呢。
图钱钟书、杨绛和女儿
20世纪60年代,在这样一个特殊又不安的年代里,钱钟书和杨绛两人被下放到河南省劳作。
期间有一次,由于洗衣服的问题,钱瑗被邻居给打了一巴掌。
杨绛看自家女儿被打,自然是气得慌,赶忙冲上去为孩子出气。
但邻居家的夫妻可比杨绛要勇猛得多,再加上二打一,杨绛肯定是打不赢。
钱钟书在房间里听到声音后便跑了出来,一看,发现杨绛被人按在地上打。
那脾气立刻就涌了上来,对于钱钟书来说,打他可以,打杨绛是万万不可的。
于是,为了解救妻子,钱钟书立马举起木板,对着邻居两人劈头就是一顿打,管他们是男是女。
若是朋友被打,常人都会出面相救。
而杨绛被打,于钱钟书而言,那就等于自己的朋友、恋人、妻子被打,这口恶气整整翻三倍。
八
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可钱钟书和杨绛,却不是如此。
他们是同林鸟,却从不各自飞,只会携手共度风雨。
在那十年浩劫期间,钱钟书可以为了杨绛打人生第一场架。
那么,一同受苦,挨批,又有何难?
于他们夫妻俩而言,与对方“划清界限”才是最痛苦的事。
至于被批评,被打骂,两个人一起忍一忍,总能熬得过去的。
当然,“分别”对于他们两人来说,也是一种痛苦。
由于杨绛在后来被安排到了河北劳作,无法与钱钟书相见。
这种痛苦比起被挨打,更要让她煎熬。
那时,有人悄悄问杨绛:“你想不想你老头儿?”
杨绛答道:“想。”
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
当然,钱钟书也同样想念杨绛。
放在以前,一天不见面,他都难受得慌。
为了缓解相思之苦,钱钟书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写信给杨绛。
对此,杨绛曾说,那是她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情书。
虽然不能相见,但只要有彼此消息,能了解彼此处境,便已知足。
待那十年结束后,钱钟书曾对杨绛说道:“从今后,你我二人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这本是最美的情话,可当死别到来时,却成了最让人难过的话。
纵使二人再相爱,也逃不了苍老,逃不了死亡带来的别离。
年,钱钟书患肺炎入院。
年,两人的女儿钱瑗被确诊为晚期肺癌。
三口之家,瞬间垮了两人,剩杨绛一人坚守着。
85岁的她,每天要两地奔波,先是去给钱钟书送饭,喂食;医院照顾女儿。
两地来回,她的身体自然是承受不住的。
可为了爱人,为了女儿,撑不住也得撑住。
她说:“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
但是当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人都走了之后,她该有多痛苦。
年,钱瑗离世。
年,钱钟书离世。
图晚年时一家合影
面对挚爱亲人先后抛她而去,杨绛说:“我觉得我的心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可纵使如此,她依旧不能倒下,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但我不能逃,得留在人世,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所留下的那些遗稿,便是支撑杨绛活下去的源头。
为了替他发布学术成果,杨绛独自生活18年。
每一天,她都是坐在钱钟书曾经所坐过的地方,认真完成他所留下来的“几麻袋天书般的中外文书稿”。
直到年5月25日,她才安心地撒手人寰,享年岁。
回首杨绛与钱钟书结婚后所走过的63年,不管是战争,还是浩劫,他们二人从未放下过彼此的手。
他们二人的伉俪之情,仍是今时今日许多人心中的模范。
正如世人所说:这世上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你叫杨绛,我叫钱钟书。
纵使时间流逝,岁月变迁,杨绛仍是那最贤惠的妻子,而钱钟书也依旧是那最深情的丈夫。
文
千拾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