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奇奇
早期肺癌患者常见治疗方式是手术,但是对于一些年纪大的患者而言,他们是否能够经得起手术治疗?术后康复对后续生活质量影响有多大?
由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举办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于年9月12日落下帷幕,此次盛会公布了数项肺癌研究的最新进展。在本次大会上,由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终身教授张玉蛟教授开创的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治疗(I-SABR)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研究精彩亮相,并且此项研究以特别报告的方式在Lancet上发表,在肿瘤医生中掀起热议。
WCLC汇报I-SABR研究截图
此项研究表明I-SABR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无事件生存率(EFS)提升至77%。这意味着,未来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可能不用手术也可以奔向治愈!
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西米普利单抗。本次试验中用的PD-1抑制剂是纳武利尤单抗。
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ABR):高剂量的射线达到肿瘤区域后,杀死或破坏肿瘤细胞。适合小病灶,最大程度保存肺功能。
放疗联合免疫,有望提高治愈率7年前张玉蛟教授率先提出的“I-SABR”联合治疗模式,即立体定向体部放疗联合免疫疗法[2]。
张玉蛟教授认为,放疗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还能激活患者免疫系统,特别是放疗大量杀死癌细胞时,能使大量肿瘤相关抗原被释放,从而充分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简单来说,放疗对肿瘤微环境也有调节作用,可能利于免疫治疗。张玉蛟教授还表示,免疫治疗对看不见的微小转移灶可能效果更加明显。
从理论上来说,免疫治疗一个很大的优势是,患者用这种治疗方式一旦起效,在治疗结束后依旧会具有一定的“抗癌拖尾效应”,那么就可以降低复发率。如果放疗的确能够加持免疫治疗这种“效应”,那“I-SABR”联合治疗模式的确有望成为肺癌新治疗方式!
一些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也的确初步证实了I-SABR模式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价值[-4]。
那么,I-SABR模式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也存在治疗价值吗?7年后我们迎来了新的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摄图网
“I-SABR”4年无事件生存率可达77%由张玉蛟教授主导的临床Ⅱ期研究显示,对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或肺实质复发患者),PD-1抑制剂联合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ABR)治疗组患者的4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可达77%,较仅接受SABR治疗的患者高出24%,联合治疗使患者的疾病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风险较安慰剂组下降了62%(HR=0.8)[1]!
无事件生存率(EFS):无事件生存率是指从入组开始到发生任何事件的时间,包括死亡、疾病进展、改换化疗方案、改为化疗、加用其他治疗、发生致死性或不能耐受的副作用等种种事件。
研究详情
该研究共纳入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例在随机化分组后按规定方案接受治疗,初治患者(n=11)的临床分期为ⅠA-ⅡB期(按AJCC第8版分期),且无淋巴结/远处转移(即N0M0),剩余患者则为肺实质复发(孤立病灶,≤7cm)。
分至I-SABR治疗组的患者,会在首次放疗当天或6小时内接受mg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此后免疫治疗则为每4周一次。
研究数据
在中位随访时间达个月后:
I-SABR组(放疗联合化疗)和SABR组(放疗)的4年EFS率为77%。
SABR组(放疗)的4年EFS率为5%
77%VS5%,拉开了24%的差距(p=0.),对应EFS的HR值则为0.8。
研究副作用
I-SABR组有10例(15%)患者报告级不良事件,均与免疫治疗有关,但患者均能从不良事件中恢复,减停免疫治疗的比例也较低。
SABR组治疗则整体安全。
小爱总结:
尽管此次临床研究仅为Ⅱ期,但基于如此优秀的数据成绩,我们还是可以期待张玉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已启动的临床Ⅲ期研究中继续大放异彩!为更多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疗效高、生存质量高的新治疗选择!
Ⅰ期临床试验:包括初步的临床药理学、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及药代动力学试验,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
Ⅲ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Ⅳ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