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常常希望自己可以保持理性,客观,公正,但事实是,我们一直处于认知偏见的影响之中。
这些偏见会扭曲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危害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些时候,这些偏见是很明显的,但更多的时候,这些偏见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无法察觉的。
这是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注意力都是一种有限资源,我们无法在形成思想和观点时,有效评估所有的细节和事件,因此,有限的信息形成的惯性偏见,会侵蚀我们的思想,并进而影响我们的决策。
可以说,认知偏见本身无法避免,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形成原理,以及是如何在左右我们的思想,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认知偏见造成的损失。
1.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是指: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确认的观念和观点,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支持自己,或有利于自身信念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不惜扭曲新的证据。
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会让他们在偏见的路上越走越远。
确认性偏差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很多写作者们提供案例支撑时,他们所说的也许是事实,但是片面的事实就会形成认知的错位。所以,对于读者而言,要多听多看,而不要听信一言堂。
2.可用性启发式偏见
可用性启发式偏见,在我们生活中特别多见,比如,前不久因为个别留学生的任性,导致数百万的中国留学生,都承受了不必要的误解和污名,这就是因为新闻负面报道,所产生的可用性启发式偏见,在左右人们的思维。
从本质上讲,这种可用性启发式偏见,就是我们从已得到的信息,启发式的产生联想,造成一种错误的偏见,或者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
这是一种心理捷径,为我们省去了复杂的思考,但后果是,依靠这种思维方式,会让我们产生错误的估计和决策。
比如,一个身边没有亲人,死于和吸烟有关疾病的人,可能会淡化吸烟危害,而一个人,如果刚好有一两个至亲死于肺癌,则会让他们强化吸烟危害,甚至认为吸烟导致的患癌率,远远高于科学统计数据。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要规避自己陷入这种偏见的陷阱,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新闻爆料的只是个例,一两个外国人在中国胡作非为,不代表几十万外国人都是如此,不要用个例造成的心理冲击,去自动代入背后更多的群体,否则就会因为刻板印象,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有损大局的决定。
3.锚定偏见
人们做决策时,容易受到我们听到的第一条信息的过度影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将一个人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因为限定性和规定性判区,产生锚定偏见。
锚定偏见最早产生于金融学,指的是投资者下决定时,往往过分依赖最初接收的信息,或者那些反复出现的熟悉的信息,从而因为信息倾斜,产生不客观的倾向性决定。
这种偏见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一个患者看病时,医生对患者的第一印象,或者第一手诊断,通常会产生锚定点,有时会错误的影响后续的诊断评估,所以,一般专业的医生,在诊断前不会参考别的医生的诊断结果,却会在自己诊断后,参照所有记录在案的诊断结果,以防止因为锚定偏见,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4.注意偏差
注意偏见,包括注意某些特定事物,而与此同时忽略其他事物的倾向。尽管我们在观察和做决定时,尽量想要保持客观,但是,我们的精力有限,注定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少数选项上,而不自觉的忽视了其他选项。
这种倾向代表了一种认知偏见,即注意力偏倚。
研究人员发现,饮食失调的人倾向于,更多地